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行业资讯  > 正文

楼市“变脸” 宏观经济对五金发展影响几何

时间:2011-10-31  浏览次数:719
本文摘要:2011面临着多重困难,三、通胀峰值压力不减早前市场上有观点认为。电荒,钱荒,央行再次加息,倒闭潮来临,面对大环境,国内五金企业产业转型

    

2011面临着多重困难,    三、通胀峰值压力不减<    早前市场上有观点认为。电荒,钱荒,央行再次加息,倒闭潮来临,面对大环境,国内五金企业产业转型“步步惊心”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由于高端消费仍然旺盛,保证房建设以及“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带动投资增速不减,中国“硬着陆”风险尚小。由于占CPI权重较高的猪肉价格出现下跌,通胀峰值初露端倪,紧缩货币政策方面,中国政府暗示将可能适度放松紧缩政策,且欧债危机风险已经大幅下降,继续提振市场。

    一、弱势美元加大中国外患

    欧美经济走势、债务危机进展、货币政策松紧水平是下半年海外经济的聚焦点,也是关系到中国入口形势、人民币走势以及中国输入性通胀情况的关键。比较分析欧美关键指标,由于美国经济数据令人担忧、美国债务情况远差于欧洲、欧美利差继续存在预计四季度美元仍将保持弱势。而美元作为全世界最主要的贮藏货币,其持续的超发和贬值,将是中国面临的主要外部困境。

    1.比较一:美国经济恢复弱于预期

    自今年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速便呈现下滑态势,实际GDP增速同比增长1.9%弱于四季度3.1%增速。私人消费、就业、房地产数据令人沮丧。美国5月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5.4万人,为近来的最低水平;失业率由9%上升到9.1%受失业率居高不下、住房止赎率高企等因素影响,美国房地产复苏仍旧乏力,目前依然延续着“价跌量降”弱势局面。而欧元区核心国复苏稳健,特别是德国将继续扮演欧元区经济增长“火车头”角色。由于入口坚持强劲,德国国内的支出和就业情况较为乐观。IMF早前预计今年德国GDP将达到3.2%

    2.比较二:美国债务情况远差于欧洲

    削减预算、减少债务是美国的当务之急。当前美国国债占GDP比重已经迫近100%高于欧元区80%左右的占比。美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超越10%也远高于欧元区6%水平。同时,美国各州政府和许多市政府同样都面临不同水平的财政危机。然而,目前白宫与共和党难以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如果美国政府相应减少开支,对复苏中的美国经济影响偏负面。欧洲方面,由于欧元区国家无法形成财政同盟,临时来看,财政不协调问题将始终困扰南欧债务问题的解决。但通过“新债抵旧债”希腊债务危机能够拖延1-2年的时间。短期内,希腊重组与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较小,欧洲问题不会爆发。

    3.比较三:欧美利差继续存在

    欧元区5月的通胀水平为2.7%虽然低于4月2.8%但仍远高于欧洲央行2%目标。通胀斗士”意大利央行行长德拉吉继任欧央行行长后,欧洲央行在抗通胀立场上将更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美国方面,虽然5月美国通胀率达到3.6%但其关注的核心通胀率仅达到1.5%尽管第二轮量化宽松(QE2会在6月底退出,但较差的经济数据仍不排除QE3推出的可能,预计美国加息要推迟到2012年。

    弱势美元可能加大了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同时,海外经济走势尚不明朗,债务问题不时引发市场的恐慌,也加大了中国入口的难度。同时,国内劳动力与原材料利息上涨、局部商品入口退税取消、人民币继续升值等,也相应加大了中国入口商的压力。将今年入口增速调低至15%进口增速为20%全年净出口对于GDP贡献将仍然为负。且由于入口情况差于进口,贸易顺差或将降至1400亿,预计年底之前,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至6.3

    二、经济放缓不可回避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经济领先指数PMI数据连续下滑,消费数据继续放缓,亦有局部地区由于用电困难,企业生产受到影响。经济放缓迹象越发明显,政策“超调”声音不绝于耳,市场更加担忧中国经济可能呈现“硬着陆”由于经济增速放缓是政府为抑制通胀趋势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而实施的宏观调控的肯定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讲,适度的放缓是不可回避的过程。而虽然当前货币政策偏紧,但财政政策除取消购车优惠方面仍然坚持积极,宽财政”可以支持经济增长不至于大幅下滑。

    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降温迹象,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当前中国的高端消费仍然旺盛,保证房投资以及“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带动投资也不会出现大幅回落。对于市场上较为关注的电荒现象,主要是由于每年的4-5月份、9-10月份都属于电厂保守的检修时间,而恰逢去年局部工厂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停止生产,今年大量复工,造成了用电需求增加。

    三、通胀峰值压力不减

    早前市场上有观点认为,本轮通胀将在上半年见顶,更有观点认为3月5.4%通胀水平将会是本轮通胀的顶峰。但数据表明,当前通胀并没有走低趋势,反而屡创新高,仍然处于上行区间。为应对本轮通胀,央行已经频频出招,为何通胀仍在继续走高?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认为,由于导致本轮通胀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包括制度性因素,也还有趋势性因素,因此,本轮通胀具有临时性特征,抗通胀难度较大。由于货币超发并未一朝一夕,临时货币供应量造成的流动性宽松对通胀带来压力,不会很快缓解。另外,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随着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落后产能的淘汰而发生改变。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劳动工资的上涨不再支持供大于求的激进状态,工资上涨将对物价有临时和持久的推动力。同时,资源价格改革也迫在眉睫,特别是电荒”出现后的电价上调压力,作为临时的制度性因素也将影响通胀。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QQ在线咨询
售前咨询热线
18069037586
售后咨询热线
18069037586